鼠尾是什么发型?清初的“钱鼠尾”发型是在后脑勺留下一小缕头发。到了清代中期,发型变为“猪尾”,即头发的面积逐渐扩大到手掌大小。到了清末,发型进一步变化,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“阴阳头”,即只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,保留中间的长发编成辫子。那么,鼠尾是什么发型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金钱鼠尾,亦称金钱鼠尾辫,指清兵入关剃发易服以后中国人的所留的发型。由于现今大部分清宫戏对其历史原貌的把握有所欠缺,或是只是借用了历史背景,对真实历史产生误导,使大众并不得知。现今大多数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,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,后半部分编成发辫。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,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,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,其形状一如金钱,而中心部分的头发,则被结辫下垂,形如鼠尾,通过穿过铜钱即方孔圆钱的方孔检验,才算合格,故名为金钱鼠尾辫。明末袁彭年曾说“金钱鼠尾,乃新朝之雅政;峨冠博带,实亡国之陋规”。
1. 清朝男子的典型发型是金钱鼠尾式。这种发型要求男子将四周的头发剃光,只在头顶中心留一小撮直径约1寸或3厘米的头发,编结成细长的发辫,垂下如同鼠尾,且必须能够穿过铜钱的方孔。
2. 清初,发式经历了变化。嘉庆初年起,头顶蓄发的数量有所增加,胡须也从只留上唇左右的几根变为包括下巴在内的宽阔范围。
3. 到了清朝后期,即嘉庆以后,男子的发式进一步演变。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,中间保留长发并分三绺编成辫子,垂于脑后,称为辫子或发辫。
4. 清朝颁布的剃发令是顺治元年(1644年)清兵入关后,由满洲贵族多尔衮为首颁布,目的是为了巩固满洲人对全国的统治。由于引起汉族不满和反抗,剃发令曾一度废除,但在顺治二年(1645年)清兵进军江南后,再次被强制执行。
5. 剃发令与易服令同时颁布,导致汉族大部分民众剃发结辫,改穿满族衣冠。尽管这一举措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,并多次引发血腥冲突,但清统治者始终坚持推行剃发易服制度。这一政策对于巩固清朝政权、维护其对汉族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顺治时期的辫子样式,有个专门的叫法:“金钱鼠尾”,“只留一顶如钱大,作辫,谓之金钱鼠尾”。也有人说,留的辫子细长,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,所以才那么叫。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,然后梳一条小辫儿。
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(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,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,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),束发,不仅是成年的标志,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。而到了清朝,男人都剃头留辫,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,所以,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“辫子戏”。但是,那些影视剧里,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,但他们留着“阴阳头”,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,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,如同上图《少年天子》中邓超那样。而在港台一些影视剧里,甚至头皮都不剃光,只是梳一根大辫子。好多观众看了,说像港台影视那样的留法,那些男人都是死罪。但大家不知道,就像《少年天子》那样留,多数时候其实也活不了。
清朝男人的辫子,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。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,那一时期,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、最严格的时候。当时,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,这才有了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的俗谚。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,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,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“辣块妈妈”的“嘉定三屠”,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。
清朝辫子是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种发型,该政策要求蒙古族(除厄鲁特蒙古)、汉族(包括其他南方少数民族)改剃满族发型。厄鲁特、朝鲜人、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和部分藏族不需要改变服饰。金钱鼠尾指的是清兵入关后中国人所留的发型,这种误解源于现代清宫戏的误导,许多人不了解这种发型的真实情况。
在清宫戏中,满族男子通常梳着阴阳头,即头发前半部分剃掉,后半部分编成发辫。然而,历史上真正的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,即留的发辫要细到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。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发型。秦世祯在《抚浙檄草》中记载了小顶辫发的情况,当时中国人被迫剃去大部分头发,只留下铜钱大小的一块,梳成一根小辫,被称为“金钱鼠尾”。福州遗民所撰《思文大纪》愤怒地描述了剃头令的残酷,称金钱鼠尾几乎成为遍地腥膻的象征。许多人选择剃头以求苟活,正如顾炎武的《断发》诗中所写:“华人髡为夷,苟活不如死!”
值得一提的是,满洲统治者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,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,只留一顶如钱大,结辫下垂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,大于一钱要处死!清末的阴阳头发式,在当时也得死,因为满清规定:“剃发不如式者亦斩。”顺治四年,浒墅关民丁泉“周环仅剃少许,留顶甚大”,被地方官拿获,以“法无可贷”为由上奏,奉朱批:“着就彼处斩”。
1. 清代初期的发型被称为“金钱鼠尾”,特点是将四周的头发剃去,只留头顶中心的一小撮,发辫细如小指,能穿过铜钱的方孔。
2. 到了清代中叶,发式有所变化。头顶中心发量增加,相当于一个掌心的面积,蓄发数量明显增多。胡须也从只留上唇的几根变为包括下巴的全须。
3. 清朝后期,即嘉庆年间以后,男子的发式变为剃去头顶四周的边缘,中间保留长发,分三绺编成辫子垂于脑后,这种发型被称为“辫子”或“发辫”。
4. 留这种发型的原因,主要是因为满族游猎生活的习俗。满族祖先女真人生活在东北长白山区,以骑射为生。由于生产力低下,理发工具简陋,不常理发。但过长的头发在生活实践中造成不便,如前额刘海过长遮挡视线,骑马时头发散乱,影响狩猎等活动。
5. 满族生活在严寒的东北,剃去前额头发和梳辫子有助于防止帽子与头发冻结,保持头部温暖,且辫子盘起可作枕头,实用性高,逐渐成为习俗。
6. 后来,专门的剃头匠出现,他们因“奉皇帝命令”而被称为“待诏”。剃发易服政策反映了清政府对汉族人民民族精神的控制。
7. 这种发型至今仍被一些外国人以偏概全,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停留于“丑陋的长辫子”,实际上,这是对清代发型历史功用的误解。
以上就是鼠尾是什么发型的全部内容,1. 清朝时期,满族男子普遍采用金钱鼠尾发型,这是一种特殊的发式,并不是剃光前半边头后绑辫子。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头顶留有一小块头发,其余部分剃光,留下的头发被编成细小的辫子,其宽度足以穿过铜钱的方孔。2. 清朝入关后,为了巩固统治地位,颁布了剃发易服令。根据这一政策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